抗战时期老校友 八十年后再相会
抗战时期老校友,80年后再相会。
12月24日,厦门大学教授、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,菲律宾华侨实业家邵建寅,台湾企业家周咏棠,厦门大学教授、我国发光学研究创始人之一吴伯僖4位长汀时期厦门大学校友,再次在福建长汀相聚,与厦大师生近千人共聚一堂,共忆艰苦自强岁月,共叙长汀办学精神。
在厦门大学举行的内迁长汀办学80周年纪念大会开始前,4位校友大多在学生的搀扶下走上主席台。他们的年龄都是“90+”,平均年龄93岁,最年轻的90岁,最年长的97岁。不过,94岁的周咏棠不要人扶着,上台阶时,还试图帮别的校友一把。
厦门大学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创办。80年前的12月24日,为躲避战火,保留读书的种子,厦大300多名师生在时任校长萨本栋带领下,徒步迁往距离厦门400公里外的山城长汀,开始艰苦的8年内迁办学历程。厦大因此成为当时粤汉铁路线以东唯一的国立大学,也是离战区最近的国立大学,撑起了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东南半壁。
97岁高龄的潘懋元,1941年入读厦大。纪念会上,他向师生讲述了抗战时期的厦大往事。潘懋元回忆,当时虽然条件艰苦,但是学校多方筹集大米,让每名学生都能吃上免费米饭,而且管饱。现在厦大为学生提供免费米饭,也是长汀时期的传统,“这些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精神”。
每位校友在回顾求学经历时,都要提到一个名字——当年的校长萨本栋,都会说起这位年轻校长,为了办学而累弯腰的故事。潘懋元回忆说:“我见到萨本栋校长时,他才39岁,但是腰已经弯了。到他1944年离开厦大赴美治病时,已经像我现在这样需要拿着拐杖走路了。正是在他的精神感召下,长汀时期的厦大师生在艰难困苦中展现出了一种坚忍不拔、自强不息的精神。”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中,萨本栋为了学校“超负荷运转”延误了诊疗时机,47岁病逝。
周咏棠回忆说,在偏僻的长汀,每名学生都认认真真地读书。当时图书馆里的课本有限,不够一人一本,只好大家借阅,每人只能借两小时,24小时循环。因此,有人等到半夜两点或凌晨4点,但这时学校的电灯早就熄灭了,他们只能在柴油灯下看书。“一夜过后,不仅脸,连鼻孔都被柴油灯给熏黑了。”
“自强不息,止于至善。”在长汀办学的8年中,厦大师生克服重重困难,始终弦歌不辍,把学校办成当时“国内最完备的大学之一”,铸就了“南方之强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长汀时期厦大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百位两院院士、大学校长、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。
厦大党委书记张彦、校长张荣的发言,是以“各位学长”开始的,在场师生用掌声向这些“90+”老校友表示最高的敬意。
张荣说,厦大内迁办学是一部爱国的历史、创业的历史和图强的历史。支撑着那时厦大人的力量就是当年报国为民、烽火砥砺的家国情怀和临危不惧、超凡卓然的自强精神,以及育人为先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。内迁长汀办学时期形成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,已经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如今,抗战烽火已经远去,始终与时代同行的厦门大学,也站在了“双一流”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上。
纪念是为了思考如何走好今后的路。“长汀办学这段校史,对今天厦大的办学和‘双一流’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。”张彦表示,学校师生将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,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,始终保持不畏艰难的精神状态,始终保持内涵发展的发展方向,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动实践赋予自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。(本报记者 熊杰 通讯员 李静)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